热门关键词:健康,食疗,保健,美容,急救,疾病,秘方,中医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当前位置: 健康护理

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食疗养生的优点有哪些?


3slbj

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食疗养生法简称”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俗话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养生之道。很多适合养生的食品也随之被推广,常见的有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等等。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养生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原理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了,用性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养生”了。药食同源:定性与定量食疗养生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而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但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了。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而不是说“聚药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西方医学则不然。凡药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则不准说疗效,至于“毒”就更加另类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而不是以实验动物为“本”的标准。如果以通常西医动物模型去检测“巴豆”的毒性,结果相反,实验鼠吃下“巴豆”不仅不泻肚,而且会越来越发福,所以“以鼠为本”的所谓“客观”的标准,并非万全。

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目标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得了病之人,各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本来两种体系可以互补,可以互相尊重,然而今日之医学,西医价值评估体系“在朝”,中医“在野”,“药食同源”这一宝贵财富因此被质疑、被摒弃以至于被误用。比如一度十分流行的“绿豆能治糖尿病”的说法。糖尿病由于患者众多以及现代医学认定的“终身服药性”而使社会备受困扰,因此该说甫一出现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最后因漏洞百出而引出一场有关食疗养生的“信任危机”和“养生危机”。该学说的一个非常矛盾之处就是糖尿病的标准是由西医定位的,比如根据血糖的水平等,绿豆作为食疗养生方法是从中医的看法去解决西医定位的病,这本身是不科学的,并且丧失了中医的优势和特点,因为单从指标来讲绿豆肯定不如西医的降糖药管用。这两者是不同体系的,不在一条线上,因此该说法就出现了漏洞,不能自圆其说。这个学术上的漏洞被放大以后,实际上对食疗养生或者整个中医界来说是一件好事:在这个问题上的欠缺不是某一个人的欠缺,是包括整个中医界都有欠缺,“养生危机”也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根源在于整个中医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一课要补上,否则“养生危机”会持续下去,整个中医体系也将瓦解。

传统食疗

中国人说:药补不如食补。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如果有

一种方法只要通过饮食调理,就能保养身体,祛除疾病,想必人人都想尝试。其实,这个方法早就有了,这就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

食疗养生是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节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调加工,做成具有色、香、味、形、气、养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是非常合理的,但近年来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却越来越西化。资料显示,1997年到2002年,我国居民所消费的十大类食物中,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消费量分别下降了l2.6%和6.8%,糖类食品增长了42.1%,植物油类、肉类、禽类和蛋类的消费都分别上升了20%以上。这种局面的出现跟洋快餐泛滥等问题有关。洋快餐大多是油炸、烘焙加工的食品,肉类比例非常高,这种“吃肉才有营养”的错误导向是造成饮食结构西化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食物热量的60%左右来自碳水化合物,25%来自脂肪,12%~15%来自蛋白质,如此才是理想的膳食构成比。洋快餐的特点是三高和三低,即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质,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由于营养严重失衡,所以国际营养学界称洋快餐为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实际上,在一些国人热衷于饮食西化的时候,以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为代表的东方膳食结构,却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1989年,美国参议院史无前例地召开了有关膳食营养的听证会,听取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中国6年的合作膳食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是非常有利于健康的.

概括而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有四大优势。第一是主副食分明,传统膳食非常注重谷物的健康作用。第二是关注新鲜蔬菜的健康作用。中国传统膳食新鲜蔬菜来源广泛,食用量大。“食不可无绿”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中国居民每个人一天大约要吃500克新鲜蔬菜,德国只有80克,英国是83克,荷兰大约100克,美国l02克~103克,法国120克。第三是强调“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膳食原则。第四,我们的传统膳食坚持了低温烹饪的方法,如主食馒头、米饭、面条、饺子、粥等烹制都在水环境中进行,采用1000C左右的温度加热,比烘烤的温度要低得多。爆炒菜肴也是短时间完成,这种烹调方式不仅有益于保持蔬菜的营养成分不受损失,也满足了菜肴表面杀菌的需要,同时也减少了油脂的氧化。

食疗养生的优点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养生”,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

一、食疗养生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病则不然,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某些健康造成影响;

二、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分文,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又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有此几大药物无法可比的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药、以食疗养生治病呢?当然,食疗养生是最好的偏方,食疗养生确实时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养生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养生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来源:互联网


 相关资讯推荐


 友情链接


86健康网不负责本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此亦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Copyright© 2023 Proudly powered by 86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678#678ms.com(将#换成@)

如有错误或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  鲁ICP备09073011号